如今,想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创业可不简单,农业又是靠天吃饭,所以,“互联网+农业”创业会更难。一位失去听力的女孩经营“互联网+农产品”创业就可谓难上加难!在密云区十里堡镇庄禾屯村,有一位年仅28岁的失聪女孩,凭借坚强的毅力,不仅做到了“互联网+农产品”,还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。
女孩名叫胡笛,网名“花生妹妹”,她开的“黑爸爸农场”淘宝网店,去年销售额直冲50万元。也正是她的努力,悄然改变着村里黑玉米、黑小麦、黑花生这些粮食作物的传统种植方式和销售模式。胡笛身材高挑、戴着一副框镜,十分青春靓丽,如果不是耳朵上戴着的助听器,根本看不出来她是一位失聪女孩。见到她时,她正在“黑爸爸”农场办公室里,用手机在淘宝、微信等平台对外发布销售信息,回复网友的留言。
胡笛因为两岁时的一场高烧,失去了听力。父亲四处寻医终未见效,只能开始艰难地教她看唇语、练发音。胡笛靠着努力,达到跟其他孩子一样上学的水平,并于2007年考入天津理工大学,学习计算机技术专业。胡笛的父亲胡跃农,20多年前承包了村里800亩地,种植花生、玉米等粮食作物,后来又组建了拥有1200多亩地、100多名种粮社员的合作社。
“爸爸开农场种玉米、花生等粮食作物,特别辛苦,支撑着我们全家的生计。”有一个场景,胡笛一直记忆犹新,这也是她决定回到家乡帮助爸爸销售农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,那年,她十一二岁,赶上粮食价儿特别低,农场院里摆满了玉米,人高马大的父亲愁容满面地蹲坐在一旁发呆,显得特别无助。毕业后,胡笛到一家知名房地产电商平台,做互联网程序员,收入颇丰。几年的时间里,在网站建设、品牌形象设计、电子商务、后台技术支持方面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2015年底,粮食市场低迷,父亲农场生产的粮食仅有线下批发团购一个销售渠道,销售再次出现危机,于是打算开辟网络销售的新途径。然而,父亲胡跃农虽然对如何种好农作物精通,却对互联网技术一窍不通。于是,胡笛决定辞职回乡,帮助父亲开辟出一种新的卖粮模式。胡笛根据父亲憨厚敦实的形象,设计了十分具有欧美农庄风格的店面LOGO,并起名为“黑爸爸农场”。同时,她迅速组建了一支由4名青年组成的团队,有的负责宣传、有的负责市场数据监测、有的寻找销售渠道,不仅销售额提升了,黑爸爸农场的品牌也打响了,积累了500多名长期客户,价格比批发团购价翻了一番。
在胡笛看来,网上开店,客户体验很重要。一次一位客户购买了两袋黑花生,收到货物后,剥开花生,发现里面有几颗花生是红色的,没有给好评。“两种花生种植时候,挨的很近,又同时成熟采摘,挑选的时候带着壳,黑红难辨。”胡笛说,总结了经验教训后,她给父亲提出了分批种植的建议。花生保质期1年左右,分批种植避免黑红花生难辨,还能分批成熟,增长了新鲜花生的销售时间。
“初级农产品的利润太低,如果在网上销售的还是原先的粮食初级产品,等于只是换了个平台而已。”胡笛说,她和父亲购置了设备,开发新的农产品,研发出黑色谷物酒、黑小麦精粉、黑色杂粮大礼包、黑花生油、代餐粉等一系列深加工黑色农产品,这些产品取得质量认证后,将于近期分批上线销售。“回乡走农业创业这条路,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,为合作社社员增收,这便是我想做的事儿,虽然我听不到声音,却愿意用眼睛来认识这个世界,实现我们的黑色梦想。”胡笛说
2021-04-19,北京,在密云区十里堡镇庄禾屯村,胡笛,一位年仅28岁的失聪女孩,凭借坚强的毅力,不仅做到了“互联网+农产品”,还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,去年销售额直冲50万元。图为“花生妹妹”胡笛(图片来源:paike.qianlong.com)。北京拍客通讯员杨旗摄